「上海名人历史故事」上海名人名事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上海名人历史故事,以及上海名人名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上海出过哪些名人?
2、上海的历史典故?
3、上海的名人故事
4、上海历史名人
上海出过哪些名人?
上海 历史 悠久,春秋时属于吴国,战国先后属于越国、楚国,曾是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因此有简称申。1928年国民政府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大上海计划,设立上海特别市,直接归中央管辖,开启了上海直辖市的 历史 ,上海位于鱼米之乡,养育了众多 历史 名人,例如: 黄道婆、黄炎培、徐光启、董其昌、张爱玲、徐阶、唐文献、戴友祺、顾野王、卫宗武、管道升....陈子龙、朱凡.....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宋子文、范大成、胡歌、钱学森、刘翔、姚明等等,不胜枚举,答主简单介绍几位。
一、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2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29年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习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同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七届庚子赔款留美学生。
1935年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次年9月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成为著名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被受到冯.卡门的重视,在美国钱学森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28岁便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和其他留学生准备回国报效祖国,但被美国拘留,经过周总理等人的努力,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回国,10月1日到达祖国。
回到祖国后,钱学森致力于研究导弹、航空、空气动力、卫星等领域,由于钱学森的归国,使我国的导弹、原子弹等尖端领域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宋氏三姐妹
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是中国著名的“宋氏三姐妹”,也是中国20世纪最显耀的姐妹组合,宋庆龄嫁给孙中山,支持革命,爱国爱民,万民敬仰;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权势显赫、呼风唤雨;宋霭龄嫁给孔祥熙,善于积财、富甲天下,她们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 历史 进程。
宋霭龄,1889年出生上海,1904年赴美留学,1910年毕业回国,1912年任孙中山秘书,“二次革命”失败后跟随孙中山去日本,仍任秘书。1914年9月与孔祥熙结婚,介绍妹妹宋庆龄任孙中山秘书。1927年促成蒋宋联姻。1929年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宋美龄共同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支持中国工业合作社,参与组织新生活运动,创办全国儿童福利会,担任香港伤兵之友协会会长,1947年去美国,1973年10月19日在纽约病故。
宋庆龄,1893年出生于上海,少年就赴美接受欧洲式教育,受到民主主义洗礼,1915年10月25日,不顾父母反对,与流亡途中的孙中山结婚,开始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之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苏联和其他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使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开始注重土地和农民问题。
日本局部侵华开始,宋庆龄就在为促进国共合作抗日而努力,抗战爆发和其他两姐妹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9年留在大陆,并成为第一届国家副主席,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到妇女和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81年5月29年宋庆龄在北京逝世。
宋美龄,1897年出生于上海,在三姐妹中宋美龄最受父母宠爱,5岁便进入欧式学堂学生,后因荨麻疹,家人单独请人教她读书。1907年,宋美龄跟着二姨夫温秉中到美国学习,1917年在美10年的宋美龄回到上海,因为长期在美,导致她的汉语比较生疏,于是她又苦学汉语,很快她就能流利的说汉语了。
1920年宋美龄与蒋介石初次见面,被蒋介石热烈追求,1927年12月1日,二人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婚礼。在西安事变中,宋美龄与杨虎城、张学良谈判,使蒋介石获释,之后对蒋介石的政治活动 有很多帮助,她曾负责中国空军的组建,1942年赴美募捐,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的中国人,为中国赢得了美国的同情。1949年退到台湾后,曾旅居美国,后又回台帮助蒋介石,1994年后长居纽约,2003年纽约逝世。
如有错误,望斧正。
上海名人很多,今天列写几位,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吴学谦,上海人,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第八届副主席等职务。
钱其琛,生于天津市,祖籍上海嘉定人。历任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杨洁篪,上海人,历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部长。
沈金龙,上海南汇人,海军上将军衔。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
张定发,上海吴淞人,海军上将军街,曾任海军司令员。
熊光楷,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西省南昌。解放军上将军衔,历任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等职。
郑和,上海市人,解放军上将军衔,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校长。
童世平,上海人,海军上将军衔。曾任国防大学政委、总政副主任等职务。
刘伦贤,上海市人,解放军中将。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
李海波,上海宝山人,解放军中将。历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沈阳军区参谋长等职务。
汪超群,上海嘉定人,空军中将军衔。历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等职务。
很多呢!
文学:鲁迅,丁玲,瞿秋白,李白等
政治: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宋子文,孔祥熙等
武术:霍元甲,
大佬:黄金荣,杜月笙,张潇林等
娱乐 :孙俪,黄奕,胡歌,唐嫣等。
体育 :姚明,刘翔,邓亚萍,吴敏霞等。
多如繁星,张闻天陈云钱学森李政道高琨等等体坛不用说了,演员们更不用说了
徐光启上海徐家汇人氏,应该算上海名人。
上海的历史典故?
上海境内最早的人类文明遗迹可追溯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元朝以前,上海为沿海的一个渔港和商贸集镇。宋代设有华亭县,元代始有上海县,明朝时已颇为繁荣。上海开埠后迅速成为全国经济、外贸中心,1930年代是远东最大的都会以及商业和金融中心。1949年以后,上海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制造业中心。借助1990年起浦东开发开放,上海保持了持续繁荣并快速发展,现致力于建设国际金融与航运中心。
上海市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和亚,洲第一大城市(不与东,京都市圈比较)。上海位于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中间,地处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向东海,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部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最北部为处于长江入海口中的崇明岛。上海是移民城市,常住人口逾2300万,其中流动人口近40%。江南的吴越传统与移民带入的各地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先秦至元代,上海渐成为粮、盐产地。明代起,上海发展为重要的棉纺织基地。1843年开埠后,移民从各地涌入,上海凭借独特的地理和政,治环境迅速崛起,对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与工,商,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民,国时期,上海是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上海是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与制,造,业基地。1990年起施行的浦,东,开,发,开,放,政,策使得上,海,经,济,快,速,发,展,并于2005年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上海名称的由来,常见说法认为最早始于宋朝,源于一条名为上海浦的吴淞江支流。浦,原为吴语中小河的意思。江东地区命名河流有一个习惯,通常将靠近源头的支流谓之里或上,靠近下游河口地区的称为外或者下,吴淞江的南北岸的两条支流因而被命名为上海浦与下海浦。后由于酒业发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设置酒务以征收酒税,称为上海务,上海一词因而逐渐扩大影响。
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认为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因为“地居海之上洋”而得名;另一种则说“海外商舶在此登岸”而名为上海。
此外,上海的简称“沪”来源于古时当地人创造的一种名为“扈”的捕鱼工具,别称“申”则因相传上海西部地区曾为楚国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约7000年前,上海西部已形成陆地,东部地区则为近2000年陆续形成,早期有马家浜、嵩泽、良渚、马桥文化的踪迹。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和滨海一带即有渔民聚集。唐天宝十年,设立华亭县,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此为松江建城之始。
宋咸淳三年,华亭县于上海浦(松江的一条支流)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十四年,华亭县升格为府,并于翌年更名松江府,辖华亭县。至元二十九年,元政府析华亭县部分,设立上海县,隶属松江府,标志着上海有独立行政建制之始。至 明嘉靖三十二年,筑起上海城墙。至明代时,松江府大致相当于今日上海市全境(不包括宝山区、崇明县),经济已较为发达,时称“松江税赋甲天下”。清袭明制,上海县归属江南省松江府。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体,根植于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并且融入了开埠以后来自西方欧美地区的各国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而海派的来源,有说法指于清末民初的海上画派有关。海上画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后随着上海商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卖画为生,海上画派之名渐广为人知。
魏晋时期,华亭人陆机、陆云曾为当时一代文豪。而自1919年后,由于租界独特的政治制度,吸引了众多名人,上海很快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基地,聚集了左联、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郁达夫、王造时、丁玲、张爱玲等名家也在上海从事创作,并产生了《子夜》等以上海为背景的著名作品。
上海的名人故事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参加反封建的进步刊物《半月社》活动。为了追求光明,1923年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上海、南京,进东南大学附中,并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1927年旅法在巴黎读书,并开始了文学创作。次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救亡工作。和鲁迅有了交往。曾任《文学季刊》编委,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与靳以合编《文季月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和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联二至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2年获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奖。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5集)。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王元化——学者
一九二零年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江陵。三十年代开始写作。曾任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员、代书记,主编《奔流》文艺丛刊。抗战胜利后,曾任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讲师,50年代初曾任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委文学处长,1955年受到胡风案牵连,至1981年平反昭雪后,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
1996年,王元化与巴金老人一起,被评为上海市文艺艺术杰出贡献奖,1998年,他的论文集《思辨随笔》,被评为国家图书奖。
王安忆,上海人, 1954年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读小学,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后调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主要著作:《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等长篇小说。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98年并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理解”与“爱”是她的创作宗旨。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
上海历史名人
1、钱学森,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2、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
3、宋美龄,海南文昌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卓越领导人,在1943年6月至1949年1月期间担任中华民国第一夫人。
4、杜月笙,原名杜月生,后因章太炎建议而改名镛,号月笙,江苏川沙(今上海浦东新区)人,是近代上海青帮中的一员。1949年4月,杜月笙前往香港。1951年8月16日,于香港病逝,终年63岁。
5、胡适,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 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胡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钱学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爱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杜月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美龄
关于上海名人历史故事和上海名人名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