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印度人叫做“印度阿三”?

我是在印度旅行的时候,从导游口中知道的。
印度导游是一位锡克教徒,来接我们的时候包着红头巾,穿着短裤,看起来三十来岁,却留着满脸的大胡须,腰间还斜插着一把刀。要不是满脸笑容,我们还真有点胆怯。
几天下来,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在北京读了四年大学,中文很好,这几年很多中国人到印度旅游,他就干起了导游。有一次我开玩笑,问他:“你知道,在中国人有人叫印度人'阿三’吗?”
他说:“知道。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中国同学也经常这样开玩笑。”他反问我们:“你们知道'阿三’这个词怎么来的吗?”
“阿三”的来历
故事要从1845年的上海说起。《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人在上海划出租界,为了管理本地人,特意从印度调来了锡克族巡捕。这些锡克人头裹红巾、身材高大,拿一根警棍,满嘴英语'I say...I say'。上海人对他们又恨又怕,就用“I say”的谐音,把他们叫成'阿三'。鲁迅在《阿金》里写的“红头阿三”,说的就是这些裹着红巾的锡克巡捕。
为什么要选锡克人当巡警?
导游摸了摸腰间的短剑——那是锡克教徒的标配。他说锡克男孩出生时,家人会在襁褓旁摆上匕首,这意味着他从此成为一名战士。“我们的婚礼上,新郎必须佩着剑宣誓。”他笑着比划,“英国人就看中锡克人的勇猛。”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语言。从1835年起,英国把英语定为印度官方语言,印度人从小学就要学英语。他们能够很好地和英国人沟通。
锡克人的独特标识
导游告诉我们,在印度,锡克教徒都会裹头巾,这也是锡克人的标志。包头巾是为了包裹长发,他们的头发终生不剪,类似于从前中国人留辫子。“另外,他们手腕上会戴铁镯,”他举起自己的手腕,“这叫'卡拉’。”传统的锡克男子都留着浓密的胡须,腰间别着短剑,穿短裤。这些在外人看来奇特的装扮,全是锡克教信仰规定的。
锡克人和锡克教
他一会儿“锡克人”,一会儿“锡克教”,搞得我们有点蒙。
原来,在印度人眼里,锡克人和锡克教徒就是一个意思。因为锡克人都信奉锡克教。
导游说,他们的祖师是纳那克,他在15世纪末创立了锡克教,提倡公平正义、扶贫济弱和宗教自由。他们反对种姓制度,宣扬人人平等,与印度教格格不入,数百年来,两个教派冲突不断。1984年的“金庙事件”是标志性的事件。
“我们寺庙从不问来者的种姓,”他说的是阿姆利则金寺,那是锡克教的圣地。“每天有五万穷人在那里免费吃饭,不管是王公还是乞丐,都蹲在地上一起吃。”
行走中的发现
导游指着路边卖“拉西”饮料的锡克老者:“你别看他头发花白,说不定年轻时是个军官。”印度军队里每五个军官就有一个锡克人,在阅兵式上,那些裹着头巾,踢着正步的锡克族战士,是这个国家的一道风景。
告别时,导游摘下头巾给我们看盘在头顶的长发:“很多人只知道'阿三’是骂人的话,却不知道这里面有这么多故事。”
确实,若不是踏上这片土地,听这位锡克青年讲起这些故事,我大概永远只会把“阿三”当成一个普通的绰号。这大概就是“行万里路”的意义——看过世界,才能真正的理解并尊重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