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功夫村”养出“功夫鸡”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林敏 文/摄 通讯员 蔡一红
提及常山县新昌乡的輶輅村,过去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响当当的輶輅拳和洗马舞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最近,輶輅村又多了一张让人惦记的金名片——“功夫鸡”。
“2024年,我们村养殖的3000只‘功夫鸡’已被全部预订,每只售价168元,能为村集体带来超过20万元的净收入,本月便开始宰杀并配送。”上月25日,輶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严樟良欣喜地告诉记者,除了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订单,省内其他单位也纷纷前来洽谈合作,优质的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功夫鸡”之名怎么来的?参观輶輅村的“功夫鸡”养殖共富工坊,便能略知一二,记者放眼望去,鸡舍依山而建,鸡群在开阔的油茶林中自由活动,或在树桩上悠然休息,或在林间觅食,活力四射。而“功夫鸡”品牌的打造,则源于一个结对帮扶的佳话。
去年1月,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外派干部应来,成为常山县农业农村局挂职党委委员、副局长,同时担任輶輅村的省派村第一书记。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等因素影响,輶輅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增收途径有限,村庄发展缺乏动力。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带领村民致富,一直是輶輅村“两委”面临的挑战。
“我们结合村庄的资源禀赋,考虑过多个项目,比如发展种植业,但鉴于劳动力外出等因素,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难以形成稳定供应,因此我们放弃了。”应来介绍,最终他们看中了村庄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成片的油茶林资源,以及輶輅拳、洗马舞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輶輅文化与优越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创新打造了“功夫鸡”养殖项目。
“公司提供了50万元作为项目启动资金,使我们村的土鸡养殖产业从无到有,并建立了保底销售渠道。”严樟良相告,村里以每年400元/亩的租金,从20多户农户手中租了12亩油茶山,在边上建立了围栏,并建起了600平方米的鸡舍,去年7月开始养殖龙游麻鸡。村里还专门聘请了一位有着10多年养鸡经验的村民负责技术指导。
“这些‘功夫鸡’,平时饮用的是山泉水,食物是玉米和林间的虫子及草,我们还特地为它们佩戴了脚环,实时记录每天的运动情况。”看着一只只羽毛油亮、体型健壮的土鸡争先进食,严樟良自豪感满满,顾客只需扫一扫鸡脚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追溯养殖日期和步数等信息,实现放心购买。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项目亦是如此。“为了让‘功夫鸡’走出大山,我们同步开展文化帮扶,策划了一系列‘品牌化’举措。”应来介绍,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了常山结对帮扶工作组,通过深挖輶輅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设计形成了“輶輅”品牌商标和“功夫鸡”LOGO,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共富工坊、聚贤门等标志性地标开展輶輅拳、洗马舞等传统文化宣传,让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同时,村里还规划打造了“共富工坊”观景平台和产品展示区,为“功夫鸡”、輶輅文化等提供对外展示的窗口,并策划拍摄专题宣传片,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功夫鸡”逐渐有了知名度。
“大约7个月可以养成一批,等今年销售渠道搭建完毕,还可以带动全乡发展,届时通过网购、直播等方式实现省内配送。”应来介绍,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帮助销售产品,而是通过多渠道宣传,整合全乡资源带动共同富裕,“后续将结合乡村农文旅融合资源,与周边村庄实现资源共享,打造新的增长点,相互引流。”